以下本文摘自《人民日报》同名2017年10月26日17-18版本同名文章,版权归人民日报所有。
到底是技术的进步,驱动了教育理念的提升?还是教育理念的进步,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新?
这样的论辩与思考,直存在于在线教育领域以及整个教育领域中。看似很难达成明确的共识,却折射了特别重要的内涵:
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教育水平的高下,是体现在技术与工具的优劣,还是体现在教学思路和课程设计的不同?当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VR、AR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的时候,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?人与技术究竟谁更重要,在热情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,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冷静而积地应对?
技术的发展让教学成为“闭环”,时时互动
“应当承认技术为教育带来的积作用,多年前难以想象的教育方式和手段,随着技术的进步,终于梦想照进现实。教育的公平和效率,得以更好地推进。”慧科研究院院长、中教育创新校企联盟专委员会主任陈滢认为。
在些开展慕课(MOOC大规模在线教育)较早的高校,这样的情景已经越来越普遍:上课之前,通过“雨课堂”“粉笔匠”等工具,老师将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,提前上传到课件平台,学生们提前预习、自行掌握。课堂上,老师们不再进行知识讲授,而是提炼几个关键要素和问题组织小组讨论,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和主题陈述,部分留给老师释疑解惑,从而实现老师讲授为主到学生讨论为主的“翻转课堂”。课后的复习和作业,可在线上或线下混合完成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老师可通过在线工具,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,并可随时组织基于线上的测评,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,从而随时调整教学进程。
在基础教育阶段,不少学生,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学生已经开始在学校教学之外,通过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进行补充性在线学习,英语、数学,也包括物理和化学科目等。还有部分公立学校尝试“起作业”等作业和测评工具,探索根据孩子不同学习程度,个性化布置作业。
而对于身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孩子,对于那些因为身体的残疾而没有办法走进课堂的学习者,对于那些虽然已经上了年纪、但依然有着继续学习意愿的老年学习者来说,在线教育技术的进步,也让他们接受优质教育资源、进步深造成为可能,让教育公平得以因技术的驱动大大推进。
“基于互联网的教育,有两个关键词,个是规模、个是个性。”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聂风华介绍。“如今,在线教育的规模化已经实现,但个性化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。每天几亿条的数据积累,学生每次的键盘敲击、鼠标点击都会被记录,这就形成了个学习轨迹。基于学习数据的深度挖掘,教师和学习工具的开发者就能够对教和学的过程进行定量评估,从而给出个性化的内容和路径推荐。”
采访中,都经贸大学刘经纬老师的堂“实境编程教学”课让记者印象深刻。基于工具,教师教学和学生练习同步完成,老师边讲授,边进行编程实际操作,每位同学也要同步进行编程实践,并且可以随时更改老师的编程设计。老师的电脑屏幕上,既显示自己的操作界面,也同步显示学生的操作界面,以掌握每位同学的操作情况。老师还可以随时进行抽测,同学现场作答。
“传统课堂存在这样几个弊端:对于学生来说,上课枯燥,听不懂硬着头皮听,似乎听懂了,但因为没有实际操作,下课又全忘了,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理论掌握得不错,但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掌握得却十分有限;对于老师来说,备课压力大,无法顾全所有学生,明明知道些学生跟不上,但也很难顾及。上机、判卷占用大量精力,让老师在科研和教学中难以两全;对于学校来说,优秀教师短缺,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标准化,学生的学业质量也无法科学监控。”刘经纬说,“这切,都随着在线工具的使用而有效缓解,教、学、评、测同步完成,教学效果和效率均大大提升。教育也真正成为个闭环,做到时时互动。”
教学工具与手段的优化,要依赖于教育理念的支撑
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意识到,教学工具与手段的优化,要依赖于教育理念的支撑。
“技术的革新不是完全自发的,更不是漫无目的的。每次技术的进步,背后都是教育理念的呼唤。” 学堂在线技术副总裁管健谈道,“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,这些理念其实已存在很多年,是技术上还缺乏有力的支撑手段帮助其实现而已。”
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意识到,教的过程应该不是单向度的输出,而应该是教学时时互动,适应其需求的在线工具就随之诞生;当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意识到,测与评应该分层次、更有针对性,适应其需求的测评工具随之研发;当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意识到,基于知识性的学习和讲授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,于是,相应的技术工具也随之产生……”采访中,许多老师认为,每次教育技术手段的升,背后都是教育实际需求的驱动,是教育理念的呼唤。
“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区块链、VR、AR……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,都是致力于教学手段、教学效果的优化。但技术怎样用、怎样用得好,还是要依赖于教学的顶层设计。”哒哒英语CEO郅慧认为。
“如今,教育界内已经有人在呼唤‘后慕课时代’的到来,其含义就是,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将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、实现了初步的‘翻转课堂’之后,还要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重构,让学生不仅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,也成为课程的设计者。”陈滢介绍。
“当前,在线教育面临的大挑战仍然是优质内容的缺乏和智能化服务的优化。”沪江教育CEO伏彩瑞认为,“要想提供更好的智能化服务,固然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积累和挖掘,但更重要的是要围绕种科学的教学理念,围绕种教学场景和学习模型来开发和使用这些数据,而这才是难、挑战大的。”
“与教育有关的技术,定不是狭隘地单指IT技术,而是与教育相关的所有技术。比如心理学、社会学、教育学、测量、统计等等,将这些技术结合IT技术,共同开发出符合教育规律的产品和工具。例如,通过测评和心理学的技术,结合IT技术,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类型、感兴趣的方向。因此,我们在讲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的同时,定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教育理论的指导。”管健认为。
在线教育也要有温度,有“设计感”“仪式感”
长期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者都了解,教育过程要强调设计感和仪式感,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,都要体现教育者的设计理念和思路。同样的堂课,不同老师会有不同的组织,效果也会大不相同。这点,对于在线教育,同样适用。
采访中,我们了解到,在众多内容相仿、形态相仿、体验相仿的在线教育产品中,能脱颖而出的定是有情怀、有温度,富有设计感的内容和产品。比如“洋葱数学”的每个数学知识点都通过富有幽默感的动画视频来呈现,鼓励孩子思考的探索;比如VIPKID比较受欢迎的教师,有的将教室的场景设计成爱因斯坦的探索空间,有的设计成浩瀚的银河,在教授英语的同时进行科学、天文等内容讲授的探索;比如英语辅导“读伴儿”,每款产品的设计导向,都是要求长陪着孩子起阅读,在提升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,加强亲子互动的价值导向……
我们常说,教育是有温度的,线下如此,线上也同样应该如此。“如果将在线教育比喻成个金字塔,塔底是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运用;塔中是个性化、精准化、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;塔顶是教育的终目标——培养更好的人。”管健认为。
“教育关乎人的成长,需要有其自身的质感与温度。在线教育风生水起的当下,更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,仅有资源和技术是不够的,不忘教育初心,始终把人作为关注点和发力点,才是在线教育下步发展进步要思考的核心问题。”聂风华说。
(卢敏、曹慧瑜、耿炎焱、殷婉莹参与采写)
摘自: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/html/2017-10/26/nw.D110000renmrb_20171026_1-17.htm